查看原文
其他

热词的力量:记录2019流行语 | 中青报道

中大青年 中大青年 2022-06-11


中青记者:严昕玥 吴枳燕 吴万博 

责任编辑:于念露 郭泳琳


经过公开征集、专家评选、媒体投票等环节,《咬文嚼字》(某文艺月刊,主要内容为纠正媒体艺人、名家作品的错别字并发布年度流行语)编辑部公布了“2019年十大流行语”我太难了”“996等热词榜上有名,其中贴近大学生生活的一些热词引发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。


年度流行语不仅记载着一年间引起人们共鸣的事件,承载着一个群体共同的回忆,也在年复一年的变化中书写国家发展的历程。“源于生活,抒写民心”,流行语的背后有更多的内涵值得我们探寻。


(图片来自《咬文嚼字》公众号)


风靡的背后


此次公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,大致可以分为网络流行语时政热点词两类。其中,取材于网络的词语大多贴近生活,使用频率高,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触。


中山大学物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温一弦(化名)回忆道:“我平时喜欢刷微博,微博上这些词的热度很高,看多了不知不觉我就在生活里使用了。她戏称这个过程为“变相的语言学习”——“身边很多朋友都在用这些词,潜移默化地加深了我的印象。”社交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流行语的传播。一个词语被频繁地谈及,难免引起更多人的注意。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,词语的热度也在被不断刷新。


这些词语本身也令人印象深刻。中山医学院2018级本科生曾云(化名)表示自己与这些词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:“我特别喜欢用‘我太南(难)了’这个词,它简直是生活的真实写照。柠檬精’也经常挂在嘴边。有时候调侃别人用‘嫉妒’这样的词程度太深,就会用‘柠檬精’这样可爱的表达。”源于网络的流行语大多轻松活泼、诙谐幽默,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,还给人们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出口。在高速运转的生活中,每个人都会遇见各种烦心事,此时以一句“我太南(难)了”自嘲,是一种自我调侃,也是释放情绪压力的一种方法。


此外,在2019年春节档电影《流浪地球》中爆红的“道路千万条,安全第一条”因读起来韵律别致又贴近现实受到大家青睐。这句“安全守则”还衍生出了新的造句格式“XX千万条,XX第一条”,承载人们对于“什么最重要”这个问题的交流看法。


(图片来自电影《流浪地球》)

另外一些热词则与社会时事紧密相连,在各大媒体上的高出镜率使得它们在一整年中都保持热度。比如文明互鉴一词,源于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出的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”观点;“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,是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之一。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,这些关系国家经济、科技、军事发展的热词,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,激荡起对国家的认同感。


悄然而至的变革


每至年关,流行语大盘点总会引起网民的强势围观,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。作为一个以“年”为跨度的社会盘点,流行语在十几年的发展中也经历了许多变革。


首先,人们坚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,并展开更深入的思考。从最初引起广泛关注的小悦悦”事件,到2015年“双十一”首次出现的剁手党;从2018年火遍全网的锦鲤、引发人们争论的巨婴”“佛系”“杠精等社会现象再到2019年的融梗”“996,这些网络热词引发了人们对相关领域的关注与反思。以2019年为例,涉嫌违反我国《劳动法》关于工作时间的强制性规定的“996”工作制度,引发了人们对“崇尚奋斗是否等于强制加班”的激烈讨论;“融梗与抄袭的区别何在”“版权维护的边界究竟在哪里”等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热议。


随着时间推移,流行语内容所发生的一些转变,其时代性强的特点开始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连。从2013年起,国家发展战略相关流行语几乎每年都榜上有名,如往年的中国梦” “工匠精神” “供给侧”“不忘初心” “命运共同体以及今年上榜的“文明互鉴”等等。每年出台的新政策和高频词汇往往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,在国家重要讲话中被不断提及,也被各大媒体频频引用。人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,而是投向了社会与国家的发展。


流行语的作用也发生了一些改变。十年前流行语有不少是抱怨生活的口头禅,或是像肿么了”“有木有这类为传达俏皮可爱意味的词语,大多扮演娱乐角色。从2016年开始,调剂生活的词语依然存在,但也出现了一些又有调剂功能、又能激励大众正能量的流行语。从傅园慧的洪荒之力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口吻激励人们努力拼搏,“打call”承载人们的美好祝愿,发展到涉及主题教育的“不忘初心”有安全警示作用的“安全第一条”以及正面典型“14亿护旗手等。正如《咬文嚼字》的主编黄安靖在封面新闻中谈到评选标准所解析的:“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,是社会价值观的直接反映。评选流行语,不仅是在向社会推荐一个语词,也是在向社会推广语词所反映的价值观。”因此,对流行语的评定不再局限于对流行程度的考量,一些有一定辞趣和语用价值但完全是戏谑性质的、有违汉语规范的词语,不再被提倡或传播;那些换汤不换药,用法陈旧且只能在娱乐消费世界的网络空间中掀起短暂热潮的词语,也被逐渐淘汰。


流行语需辩证看待


使用流行语固然是宣泄情绪、活跃气氛、拉近人们之间距离的好方法,《人民日报》在2012~2016年间使用躺枪”(躺着也中枪,表示无辜受害)达25次,“买买买”(指疯狂购物)达48次[1],都充分显示了这些词语的受欢迎程度。但对于流行语的使用,我们依旧要辩证地看待。


在中山大学哲学系2018级本科生顾染(化名)的印象中,部分流行语自己还未理解,就已经模仿着使用起来。但是她并不认可这样的行为:“我觉得这并不一定是好事。有时好像不会用流行语就是一件丢人的事,但这样做一不小心就陷入盲目跟风的陷阱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其实像顾染那样“不知其所以然”的人不在少数,流行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。首先,许多流行语是通过谐音、缩写等方式异变而来,混杂着不少故意为之的错别字和英文字母,不具有规范性和通用性,会对人们正常学习、使用汉语造成一定影响。尤其像“喜大普奔(喜闻乐见、大快人心、普天同庆、奔走相告的缩写)”“不明觉厉(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,但觉得你很厉害的样子)”这类四字流行语,有可能会被误认为成语。在2012年出台的《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》中,明确提出“笔试一律用汉文字答卷”被调整为“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”。如果在考试场合随意使用不规范流行语,可能会对成绩造成影响。

其次,一些媒体滥用流行语来博人眼球,在大标题上使用“震惊!”等与文章内容无关的词句。我们必须强调的是,流行语的使用与传播要有底线。传统媒体在稿件选取、语言规范上标准也应更加严格。追求用语亲民无可厚非,适时更新、灵活运用一些符合大众口味的网络词汇也未尝不可,但低俗之词绝不可碰。

另外,流行语让我们说话有了“模板”,有时会阻碍真情实感的表达。例如,感到悲伤时很多人都说一句“蓝瘦香菇(难受想哭)”,同质化的符号使用磨灭了个性化的情绪,让对方无法真正体会到使用者的感情。不少网友表示,自己遇到开心的事只会“哈哈哈”,表达震惊只会用“woc”,流行语的过度使用可能使个人的表达能力下降。

只有在合适的场合,流行语才能展现其独有的魅力。对于个人,在正规场合应尽量避免不规范的使用,在日常使用前也应充分理解词汇意思;面向社会的媒体也应该规范流行语的使用,承担起对大众进行正能量宣传的责任。


结语


流行语的出现为我们的语言不断注入新的活力,虽然“年轻”,却是我们生活的写照和时代的缩影。因此,无论是词汇内涵还是内容来源,流行语已经逐渐超越了娱乐的范畴,成为社会情绪的表达符号。它的变化与国家发展、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一致,是社会百态的镜像。通过解读流行语,我们也能够描绘出一条当代中国的发展轨迹。一句让人会心一笑的流行语或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,但有些时候,如出一辙的表述只会使它们显得单薄而刻板。我们的生活的确需要这些生动有趣的流行语作为调剂,但也需要因人而异的情感表达。适当的流行语表达像是菜品里的调味料,自然,也不失韵味。
    
参考资料:[1]闫雯. 《人民日报》(2012-2016)中的网络流行语应用研究[D].河南大学,2018.


本文系中山大学中大青年传媒原创作品

版权归中大青年微信公众号所有

如需转载,请联系后台

未经允许,谢绝转载


推荐阅读
(点击图片即可阅读)

关于记录的异化——“景观社会”中的真实和记录 | 中青报道

“茶余饭后”干点啥?中大学子的课余生活 | 万象



今日小编:陈厚颖、老建文
初审:郑梦婕
审核:刘洁予
审核发布:马明辉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